Land

    從經濟角度拆解左翼土地大詭辯的「真相」

    07/03/2018 - 10:25

    文章原載《明報》2018年7月3日 
    撰文: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

    %E5%BE%90%E5%AE%B6%E5%81%A51(modify).jpg

     

    在「後真相」年代,「真相」在網絡上彷彿隨處皆是,只要沒有人踢爆你的詭辯。我不知道這次土地大辯論最終可達至什麼成果,只知道無知的輿論和所謂的「真相」正在不停散播。

    在近日如火如荼的大辯論,有些團體經常強調「你有公關,我有真相」。要驗證他們所提出的「真相」有多真,就讓我用經濟理論及數據來為各位拆解。

    官商勾結與合謀定價?從麵粉與麵包關係看

    香港樓價高企是不爭事實,左翼團體的「真相」是因官商勾結,兩者合謀訂出高地價,導致樓市有升無跌。如果從經濟角度分析,這些指控是難以成立的。

    就以大家常用的麵粉與麵包作比喻。土地是麵粉,發展商從政府手上購得麵粉後就會製造麵包,即是興建房屋。如果你是麵包店老闆,深知麵粉是重要成本之一,你又會否希望麵粉成本不斷上漲,然後冒着可能沒有人購買的風險,出售貴價麵包呢?答案是顯而易見的。誠然在這個情况下,政府與地產商是垂直關係,兩者非橫向競爭,他們不是一起售賣同一款麵包,然後合謀推高價錢。雖然政府官員與官方文件都沒有承認「高地價」政策,但是麵粉價格卻節節上升。意味着如果政府要保持收支平衡及現時稅制,高地價與低稅制的關係就不言而喻了。

    那麼如果政府在庫房年年「水浸」情况下減價賣地,又能否令左翼團體收回指控?我就認為不會,因為左翼團體又會指政府賤價賣地給發展商牟取暴利,又可以加上官商勾結的罪名。無論如何,「官商勾結」就是他們所指的「真相」,官商不能合作,只可以敵對,最好兩者因《收回土地條例》而大動干戈。

    亂用尚方寶劍 誰來「埋單」?

    左翼團體希望打破地產商壟斷土地,但對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提出諸多反對,因為他們最終都只希望政府用《收回土地條例》的尚方寶劍,劍尖指向地主。他們一直告訴公眾的是政府多數都勝訴,而且官司只需數月就完結,卻忽略政府每次官司都是經深思熟慮,考慮勝算才引用條例收地。

    在法律角度,一旦政府隨意引用條文收地,被挑戰而敗訴,將成為一個案例,會令日後工作舉步維艱。在經濟角度,資本主義的核心是私有產權的保護,令人們有誘因繼續生產。如果私有財權得不到保障或者變得含糊,將影響外界對香港的投資意欲。我們又是否口裏說要保持香港制度的優勢,卻在行動上走回頭路,實行社會主義的「土改」呢?

    尚方寶劍不但要用得其所,更要小心運用。如果有一天寶劍失效,「埋單」的是整個社會。既然要冒極大風險,我們何不理性地討論其他可行的造地方法,如填海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等,增加房屋供應,遏抑樓價呢?簡單來說,如果發展商知道未來10年有很多麵包供應,導致麵包價格下跌,他們就會急不及待將現時麵粉變成麵包,增加供應。

    %E5%BE%90%E5%AE%B6%E5%81%A52.jpg

     

    只興建公屋 苦了窮中產

    我們沒有水晶球,不能準確知道未來樓價。但現時所謂「細」、「貴」、「擠」主要是描述香港私樓,增加土地供應之目的不是針對公屋樓價,而是私樓樓價。不過,基層市民是左翼團體的首要關心對象,眼見公屋輪候人數屢創新高,27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.1年,他們又提出打破公私營6:4比,將土地全部興建公屋,滿足現時的殷切需求。

    我承認他們對基層的確有赤子之心,但也不可以對窮中產鐵石心腸。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容易量化,我們卻難以掌握不符公屋申請資格的窮中產數字,但他們卻隨處可見。如果夫婦兩人有正職,或者工作一段時間的單身人士的入息,也一定超過公屋入息上限,他們只好在私人市場租屋住;能力較好的可以住私人樓,否則也需蝸居劏房。

    如果減少私樓土地供應,私樓樓價及租金必定瘋狂上升,最終被犧牲的一定是希望「上車」卻未能「上車」的,或只想租樓的窮中產。更重要的是,從經濟效益來說,公屋制度效率低,因為公屋買賣受限制,請富戶離開困難,而自願交回公屋的很少,令公屋輪轉低。如果政府繼續大量興建公屋,又沒有解決公屋低效率的問題,着實很難有空間討論100%興建公屋。在平衡各階層利益後,我着實看不到理由要犧牲窮中產而成全基層人士。

    常言道「真理愈辯愈明」,可惜土地大辯論卻背道而馳,有人不斷散播自己相信的道理,當成是社會真理。可能他們從以Google Maps統計香港棕地數字一刻開始,已經忘記了真相是需實證考驗。

    其實,要說明香港土地問題,經濟學中供應與需求定律就最簡單。市場對房屋需求殷切,導致供不應求、價格高昂,市民不能負擔,政府需想方法增加供應。不過這些方法一定要深思熟慮,在可以增加最大公眾利益的情况下,盡力減少影響其他人的利益。對於未來,我們可以有理想,但卻不能讓理想掩沒真相,將詭辯變成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