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nd

    從科學角度看「明日大嶼」填海計劃

    11/30/2018 - 12:31

    文章原載《信報》2018年11月30日
    撰文:黃玉山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

    eelm%20(map).png


    不少年輕人對「明日大嶼」持較簡單化的觀感,把填海等同「不環保」。作為環保工作者,我認為大家應從科學角度看這個問題。對於在維港以外填海,我們要以客觀態度,觀察具體情況,細心分析,不宜隨便武斷。「明日大嶼」填海工程能創造大量土地,涉及新一代未來的居住及發展機會。

    長期以來,我從事有關紅樹林的生態保育研究,我亦曾任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,對海岸環境保護有較深入的認識。我想從這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。

    填海關鍵在選址與技術
    有時跟青年朋友聊天,他們說:「填海是絕不可行的,因為填海不環保。」我說,不是不可以填海,關鍵是選址在哪裏,還有用什麼方法填海。現在填海地點位於東大嶼中部水域,海水較淺,亦沒有阻礙航運,這個海域亦非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。至於用什麼方法填海,以前常用的挖泥方法對海床破壞很大,現在改用較先進的深層水泥拌合方法,毋須挖泥,也毋須處理淤泥,可符合環境評估的要求。

    香港有法例規定,大型設施上馬前,一定要經過環境評估(Enviromental Impact Assessment, EIA)。該項評估相當嚴謹,由公證人士與科學界人士,經過科學調查,利用科學的參數、數據去研究工程項目是否可以進行;如果項目有缺點、困難、錯誤或與環境有衝突之處,都會一一指出,然後提出補救方法。
    以興建赤鱲角機場為例,由於北大嶼山當時有很多紅樹林要鏟除,環評報告便要求作出補救,因而要採取「環境補償」辦法,那就是後來興建位於天水圍的濕地公園的原因之一。濕地公園的建設,除了教育及旅遊的目的之外,其中還具有對赤鱲角機場的「環境補償」。這裏想說明,就算某些項目對環境造成損害,也是可以進行補救的。
    談到「明日大嶼」填海,有意見認為是「逆天行道」,颱風掀起巨浪會「沖毀」人工島。事實上,香港本身是一個海島型城市,500年後也是如此。至於未來人工島,我相信可用工程、科學的方法,令其有足夠強度抵禦風浪。

    今年颱風山竹襲港,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,足可證明;大橋的人工島岸邊也有許多結構,由一塊塊不規則石躉扣住,穩固程度很高。以赤鱲角機場為例,這也是填海而成的人工島,山竹侵襲,可說絲毫無損,這已是20多年前的技術,現今科技相比當年已進步不少。港島杏花邨樓宇海岸並沒有這種設施,因而每遇颱風都出現水浸,這不能相提並論。現今先進技術可使未來人工島的海岸能抵禦超級颱風。

    社會上有個說法,指在香港境內填海較耗時,造價較貴,不如要求內地政府允許我們在香港水域外填海,如大嶼山西南的桂山島。我認為這可以討論,但未必可取,原因有幾點:一、香港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,應該在自己境內解決,香港境內擁有很大的水域,並不是沒有水域可供填海;
    二、如果在境外填一個人工島,要得到中央批准,這牽涉法律等許多事情要解決,可能需時很長,中央亦未必會同意;
    三、從環境角度看,大嶼山西面是最多中華白海豚出沒的地方,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;還有,如果要填到那邊去,等於把自己難題轉嫁他人身上,並不可取。況且在大嶼山西部境外填海,人工島將距離市區很遠,交通不便,不符合經濟效益。

    香港歷史上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,為香港建造出大量土地,興建如沙田、大埔、屯門等新市鎮,還有赤鱲角機場,九十年代,我們把赤鱲角填海1000多公頃,建成新機場。如果當年沒有決定填海,新機場在哪裏興建呢?不要忘記,當時填海興建赤鱲角機場也曾引起很多爭論,現在回頭看,發覺填海是對的。如果沒有填海,就沒有今日的新機場,香港遑論成為航運中心、經濟中心、金融中心,什麼也做不了。

    再說,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填海,新加坡、荷蘭、澳門已填了許多。現實問題是,香港需要大面積土地以紓緩住屋擠迫,社會最深層次的矛盾,就是房屋嚴重不足,而房屋不足的原因,就是土地欠缺。如果要解決香港最深層次的矛盾,就要下定決心找出治本之法,而大規模填海是可行的辦法。個人認為,今年《施政報告》提出的「明日大嶼」填海1700公頃計劃,值得支持!

    victoria.jpg


    大面積填海是治本之法
    大面積填海是治本之法。要填海,寧願填一塊大規模的地方,總比東填一塊、西填一塊為好,因對環境的影響會小一點。再說,土地面積夠大,可有一個較好的城市規劃,甚至是一個智慧型的城市規劃。

    基於歷史、地理的原因,從前的香港欠缺周詳規劃。香港「開埠」最早期於1840年代,所謂Victoria,即是中環;人們在中環開始發展,最初在灣仔、上環、西環居住,然後向東延伸到北角,向西延伸到堅尼地城。港島地方不夠了,就到九龍居住,再不夠就住在新界。所以,香港基本上是按着社會發展、人口增加而擴大城市範圍,沒有機會作詳細的城市規劃。

    反觀深圳,該城市是規劃出來的;又如河北雄安新區,規劃一片數千公頃的土地,分階段逐步開發。由於歷史原因,香港以前很難具備那樣的城市規劃,現在「明日大嶼」的大規模填海,為我們全面規劃智慧型城市,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。

    雖然填海「遠水不能救近火」,需十多年時間才可使用,但填海不只為了明天,而是為了子孫後代。即使二三十年後,港人也要居住,也要持續發展,「明日大嶼」令香港擁有一片完整的新土地,規劃出一個更完善的社區,況且有交通系統連接港島西部,令香港邁向未來新的發展,這對香港非常重要。

    「明日大嶼」計劃填海的地方,包括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,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,預料未來填海的地方都會很漂亮,因為填海後,東大嶼中部水域的島嶼組合起來,中間有個緩衝帶,緩衝帶之間以橋樑連接,有點像美國加州的三藩市或紐西蘭的島嶼。

    將來的生態型海岸線,不會像現時市區如北角、鰂魚涌、堅尼地城,海岸線是垂直的那樣枯燥,當然新建的海堤也會考慮氣候變化因素,更能抵禦颱風吹襲時的海浪沖擊,令人住得安心又快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