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nd

    居安思危vs杞人憂天 務實研究明日大嶼

    01/29/2021 - 14:52

    文章原載《信報財經新聞》2021年1月29日
    撰文: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 梁廣灝   
     

    居安思危vs杞人憂天 務實研究明日大嶼



    疫症導致本港經濟局部癱瘓,但關乎香港未來城市發展的基建工程卻不能停下來。立法會去年底終於通過「明日大嶼」工程相關研究撥款,讓專業人士就填海造地進行仔細及深入的可行性研究。「明日大嶼」工程相信是香港本世紀最重要的基建工程之一,對香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舉足輕重,引發大眾對工程的財政、環保、氣候變化、工程技術及城市規劃等範疇的討論,乃正常現象。最近,社會大眾探討人工島抵禦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造成的風暴潮及海浪。作為專業工程師,筆者樂見理性討論,希望就明日大嶼工程的填海技術及考慮分享專業意見。

    填海撐港發展 借鑑多地經驗

    填海與香港的城市發展密不可分。我們日常踏足之地,不少就是填海而來,且已建成民居。回顧歷史,港府曾經在港島皇后大道以北的地方、西九龍文化區、油尖旺區、深水埗、荔枝角、葵涌、荃灣及屯門進行填海工程。新填地街及渡船街的命名就是填海歷史的見證,可謂沒有昔日的填海造地,就沒有今天繁華的香港。誠然,填海造地是世界各國及城市常用的增加土地供應方法,如澳門在路環與氹仔之間填出路氹城、新加坡濱海灣、南韓新萬金填海區,甚至荷蘭亦不停填海,早已形成填海工程技術的世界標準。

    頻繁的經濟活動及人口增長,導致全球各國的填海工程受到氣候變化的挑戰。坊間有意見認為,若果填海土地高度不夠高,「明日大嶼」的人工島將會被極端天氣引發的風暴潮淹沒,更有不少評論引用年前關西機場水浸作為例子。當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填海技術日漸成熟,各個項目早在可行性研究時已探討到填海方法、風向、風暴潮、波浪等因素,模擬不同的填海方案。因而,當年關西機場採納低成本的填海經驗,確實值得我們借鑑。我們應思考:如何在預防「百年一遇」的極端天氣及建築成本取得平衡,但不代表我們應該「斬腳趾避沙蟲」,推翻整個填海工程。

    平衡「百年一遇」的機會成本

    坊間亦有評論指出,在考慮「百年一遇」的極端天氣及極端氣候變化帶來水位上升的現象後,在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1.5米的情況下,水位應該最少有6.4米,也有推論下世紀、2200年香港須對付的水位高達10米,而「明日大嶼」填海的高度比現時「香港主水平基準面」6米的標準更高。就此,我認為以上的推算有值得商榷之處。首先,「明日大嶼」是內海填海,並非直接面對太平洋,海浪對陸地的衝擊力較細。在遇上極端天氣及颱風時,海浪湧上陸地並不等於可以淹沒整個人工島,香港不少地方在颱風吹襲時曾發生類似情況。要解決問題,我們亦可在人工島適當的位置興建海堤及防波堤,甚至興建建築物時加高樁柱。

    在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因素方面,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在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(AR5)指出,按溫室氣體濃度的情況,預計本世紀末平均海平面上升最高0.82米;而2200年則為0.26米至1.09米,遠較該坊間引述的為低。然而,在全球意識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後,超過190個國家於2016年簽訂的《巴黎協定》,已經同意採取措施,目標於本世紀末時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、即低於2℃之內,屆時或許減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。

    此外,根據香港過往的數據,即使香港遇上超強颱風來襲,在低窪地區如西灣河,所引起的潮汐高度也未達到坊間引述的理論上最高4.9米。根據鰂魚涌/北角的潮汐測量站所錄得的最高潮位及最大風暴潮,最高的一次是1962年溫黛襲港錄得3.96米;而山竹及天鴿分別為3.88米及3.57米。我們沒有水晶球,不能預計未來,所以我們在研究填海工程時,當然要汲取過往的經驗,再利用科技模擬未來的情況,但同時也要在理論上發生極端情況可能性及在成本中作出平衡,總不能過分杞人憂天。

    技術日漸成熟 兼顧效率環保

    香港填海經驗豐富,過往的移山填海創造不少珍貴的土地。舉例說,當年康山的大部分山體被移除,建成現今的康山道、康怡花園及康山花園,而其中一些山體碎石則運往葵涌進行填海工程,建成第八及第九號貨櫃碼頭。此外,我們過往亦善用本港的建築廢料作為填料,減低堆填區壓力。可是,由於近年缺乏大型的填海工程,政府自2007年起便將建築廢料運送至台山,為台山填海造地640公頃,相當於兩個啟德發展區。根據政府提供的文件,「明日大嶼」可行性研究將要求顧問盡量再用或循環使用建築廢物。同時,政府亦會在研究中使用更先進及環保的填海技術。事實上,當今的填海技術亦日新月異,開始棄用過往「疏浚式填海法」(即挖走海床的淤泥及軟土,再鋪上沙泥「回填」,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方法)發展至較環保的「深層水泥拌合法」,東涌東填海是本港首個應用此技術的工務工程項目。由於工程不用移除海床淤泥及進行傾倒海泥的海上運輸,不僅有效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,更有助減少碳排放。

    總而言之,「明日大嶼」是本世紀香港發展最關鍵的工程,影響香港未來的社會及經濟發展。社會對「明日大嶼」的造價、工程技術、環境及氣候變化影響有所擔憂,乃人之常情,但我們在作出評論時,不妨參考更多不同客觀的數據及世界各地填海的經驗,從而在發生災難的機會率及建築成本效率之中取得平衡。筆者相信政府待完成可行性研究後,或許可以更清晰地解答坊間疑問,同時亦說明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