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nd

    填海為收回私人土地增加談判籌碼

    12/13/2018 - 09:30

    文章原載《信報》2018年12月13日
    撰文:鄒廣榮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

    hk%20house.jpg


    社會易有錯覺,土地選項非此則彼,但覓地從來需要多管齊下。假設港府落實「明日大嶼」計劃,即擁有相對龐大的土地儲備作為籌碼,才有足夠的談判條件,與業主討價還價,那麼收回私人土地也比較容易。況且只要我們善用融資方法,填海根本毋須花費公帑。

    毋須花費公帑

    至於項目融資及成本控制,建人工島除單靠政府動用庫房儲備以傳統項目工程合約興建之外,我們還可參考當年沙田第一城的合約模式。1979年,港府開標競投沙田海床逾600多萬方呎的填海工程,終由四大地產商(長江實業、新世界、新鴻基、恒基)合組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投得。

    其後,百得置業鏟平了兩個山丘,取得14幅土地,其中七成交還政府興建(包括禾輋、乙明、秦石、瀝源等)公共屋邨;餘下大約200萬方呎的土地,便是沙田第一城。

    如此安排,政府不但不必投入公帑,亦毋須對工程造價進行監控,因為工程超支須由中標者承擔。

    人工島規模相當龐大,為了引入競爭,事前須把整個人工島劃分為可分階段進行的填海工程。分期填海亦可增加靈活性,可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填海的速度和規模。此外,更可引入私人參建模式興建公屋,價廉質佳之餘、亦可縮減建造時間。今天的沙田,接近70萬人口,安居樂業,是港人一直稱頌的發展模式。故此,「明日大嶼」也可參照該合約安排,就能省卻市民掏空庫房的疑慮。

    再說,我認為「明日大嶼」亦可配合以「土地債券」發展新界土地。顧名思義,「土地債券」即政府向業權人發行「土地債券」,換取新界私人土地,包括棕地、閒置農地、原居民的祖堂地等,再以基建主導重新規劃;好處是,規劃不再囿於業權分散、地界不清及不規則所衍生的問題,毋須與地主作冗長的談判,亦不損害土地持有人的利益。債券持有者可以換取一定面積可發展土地,而且不僅限於經重新規劃的新界土地,也可換取填海得來的土地。

    換句話說,政府得「以空間換取時間」,用「明日大嶼」的土地,向業主換取今天零散棕地及閒置土地的發展權,重新規劃新界,早日釋出土地發展潛力,避免讓現有土地繼續曬太陽。要土地持有人願意接受政府以「土地債券」換取其手上土地,政府必須有大量土儲作為談判條件,不然土地持有人可以「吊高來賣」,倘有「明日大嶼」的土地作後盾,以「地債」收地必更為順暢。

    談到填海,有說不如近岸填海。近岸填海的造價,看似比起興建人工島為低,但亦須考慮其交通基建配套的成本。近岸填海,須從現有的土地開闢新路,若路途偏遠的話,配套的運輸網絡自然所費高昂,遑論當中牽涉漫長的收地過程、費時失事。

    不得不察的是,近岸填海可能對附近居民造成負面影響,而且阻力也較大,要花較多精力和時間擺平各方利益。如馬料水的填海計劃,亦遭馬鞍山居民大力反對,由此可知一二。

    「明日大嶼」人工島擁優越的地理優勢,東至港九,西至大嶼,興建的交通連接至市區,基建所需土地均從海床而來,毋須牽涉拆遷賠償,成本實應低於近岸填海,且獲得的土地比較容易規劃。更重要的是,填海與近岸填海並非相互排斥,都是不可以輕易放過的造地方案。

    warehouse.jpg

    發展棕地不易

    反對人工島的理據之一是,以發展棕地取代填海,發展棕地便可省卻填海所需填料、建設海堤等費用,成本相對低廉。先不說單是發展棕地能否滿足短、中、長期的土地需求,發展零散的棕地可謂說易行難,其隱含的交易費用不低;加上棕地作業林林總總,如車場、倉儲、鋸木場等,均直接間接貢獻香港經濟,市民甚或一直受惠而不自知,例如網上購物,該件貨物可能已使用棕地上的倉儲服務,假若因遷移而大增的成本,只會轉嫁市民身上。

    此外,一旦開拓棕地,政府亦沒有足夠土地重置棕地作業者。橫洲發展方案的實例指出,要與數以千計的棕地作業者討價還價,發展時間無疑曠日彌久,絕不比建設人工島短,甚至更漫長。

    早前團結香港基金估計,填海造地每呎只需1360元,比起收回新界農地1560元為低,填海比發展棕地更划算,且能提供較平坦及大規模用地,令社區規劃更為妥善。當然,這不表示政府不應發展棕地或光是填海,便能解決香港土地短缺的問題。香港的土地問題嚴峻,且積存已久,已到了病入膏肓的階段,必須以雞尾酒療法,多管齊下,才能徹底根治。

    「明日大嶼」造價的龐大數字或許為市民帶來困惑,擔心政府工程超支亦是可以理解的。後者可以合約安排解決,前者只是事實的一面,我們必須兼視其整體經濟效益。由於該計劃提供大量土地,令香港得以重塑,為港人居住及就業創造新希望。

    誠然,放眼全球各地,填海是最有效的「造地」方法,南韓仁川的松島國際商業都市乃面積600公頃的全新城市,興建於填海土地上,被譽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;新加坡的填海地集中在市中心,佔全國五分一面積;位處低窪的荷蘭也是填海處處,兩成面積由填海取得。各國填海造地的成功先例,早已說明填海並非洪水猛獸。

    總的來說,「明日大嶼」兼具經濟及社會效益,亦有利政府重新規劃及發展新界土地,只要採取恰當的合約安排,社會更可分文不出而取得可發展土地,絕對值得政府投放資源作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