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ucation and Youth

    香港未來須發展另類教育

    08/26/2019 - 09:00

    文章原載《明報》2019年8月26日
    撰文:前財政司長暨薯片叔叔共創社創辦人 曾俊華

    曾俊華

     

    何謂教育?最簡單的解釋是教導和培育。教好學生,訓練技能,為未來社會培訓不同類形的人才,一直以來都是每個社會持守的教育方針。可惜的是近年香港的教育逐漸變質,學校以考試為主導,學生以賺錢為人生目標,離教育原有本質愈來愈遠,長遠而言這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。論教育,我不是專家,但在回流加入政府前,我在美國波士頓教育部當過教師,亦做過課程設計,現在離開政府後亦有設立一些平台推動教育事宜。我希望藉着這篇短文略談對本地教育的一些看法,也許香港未來須發展另類教育,才能適應21世紀新時代的需要。

    教育的真正意

    很多人常問教育的目的或真正意義是什麼?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看法,很難有真正的答案,不過其中一個目的肯定是傳承。在石器時代,父親教兒子生火,兒子從中學習這項生存技能,就是傳承。另一個目的自然是發揮學生的多元潛能,不過這是知易行難。

    現時香港使用的課程仍是19世紀工業時代的課程,以效率為標準,將全部學生放在一班統一教授。但事實上每個學生的發展程度和速度都不一樣,統一教授只會窒礙學生發展,這亦是現時香港課程上的缺陷。

    我們的課程落後於時代發展,老師培訓不足,卻為學生準備21世紀的生活、學習和工作,這實在是很大的難題。加上香港考試制度控制了課程發展,令學生學習愈趨死板。現時科技發達,很多東西已是隨手可得,人工智能更可解決多項疑難。究竟我們是否還要教小學生3位數除5位數呢?是否要人們記住不同的星球呢?很值得專家深入檢討。

    新時代工作性質的改變

    21世紀新時代的來臨,將會令很多原有的工作性質改變。現時很多家長很想小朋友完成學業後做「三師」,即律師、醫師或會計師。眾所周知這些都是賺錢的行業,能提供安穩的中產生活,一世無憂。不過大家要明白,現時「三師」很大部分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。以律師為例,若要尋求法律意見,找一個律師去做資料蒐集可能要一至兩個星期,但用電腦程式則短時間內已可提供專業意見,而且準確無誤。醫療方面,機器比人手更快更準,偵測癌症等各類頑疾絕無難度。至於會計很多亦可以DIY(do it yourself),不用依賴他人去做。所以,時代正在改變中。各方面持份者包括教師、學生、家長、校長甚至社區人士或僱主都要改變自己固有看法,才能迎接21世紀來臨。

    現時很多僱主請人已不再只看文憑,而是更重視他所需要的技能。這些技能是什麼?暫未知道。美國有一個名為「Institute for the Future」的智庫,它曾做過研究,在未來15至20年間,新的工作將有八成多在今天仍未見到。雖然這種情况在香港還未普遍見到,但我相信這日很快便會來臨。只有做好準備、靈活變通,才能適應時代所需而不至落後於人。

    藍領白領 無大分別

    現時香港教育過於看重文憑試,缺乏其他技能訓練,這是有點偏頗的。我覺得香港是需要多一點手做的技能,才能貫徹學生全面發展。以前我在美國讀中學,有金屬、木工、陶瓷工作坊。我甚至試過磨玻璃,造一個望遠鏡。在這些工作坊中,透過親身操作機器去做一件產品,這個過程非常重要。只有親身接觸、自己創造,才會使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可以實際應用。

    在此我可以舉一個例子。我是麻省理工學院在港成立的Innovation Node一個負責人,曾籌辦一些工作坊,要本地大學生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聚在一起,然後分組,限他們3個星期內發明一件物件。結果發現香港學生多數負責編寫程式,一落手做實務就出現困難。如果學生不懂設計,那麼做出來的產品和概念上就會存在差異,繼而出現問題。

    香港一直以來將做學術和做職業實務兩者截然分開,結果造成藍領和白領的差別。在21世紀後工業時代,藍領和白領的界線已經模糊。現在所謂白領要有藍領的技能,而藍領亦要有白領的知識,兩者工作亦經常重疊。所以世界正在改變,教育亦應因應社會實際所需而調整。

    曾俊華

     

    創新的重要

    由於教育是導人向前邁進,所以創新非常重要。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,但要放棄實利回報而投入科創,卻並非人人做得到。很多人不願創新,主要是怕失敗。大家要明白當你引導學生去創新之時,就需接受失敗是當中一部分。只要明白每次跌倒皆是向前,而每次起來時已向前行多一步,這樣創新的路就可愈行愈遠。只有不斷創新,社會才會進步,教育才會變得有意義。

    教育資源再分配

    隨着科技進步,人愈來愈長壽,我建議教育資源亦應重新分配。現在所有教育資源都放在人生前面的20多年,由幼稚園到大學,從不間斷。事實上可不可以中間稍有停頓,三四十歲讀一次,五六十歲又再讀一次呢?

    讀者可能以為這是天方夜譚。最近我正在翻譯一本舊隊友的書,他的一生很值得大家借鏡。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讀了一年後,決定想做世界冠軍,於是毅然放棄學業。結果回去訓練,終於成為世界冠軍,然後才回校繼續讀書。後來他除了得到一個醫生證書外,還取得博士學位,現在有兩間藥廠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人生是可以終身學習,只要永不放棄,在不同階段接受教育,最終亦一樣能夠貢獻社會。

    總括而言,教育是因時制宜、因人制宜。現時香港教育已變得死氣沉沉而僵化,也許發展另類教育,對香港未來是一條新出路。